從半導體工程師到區塊鏈實況主


在新舊金融並存的時代裡,如何自我探索與投資佈局



近年來,無論是全球科技巨頭的「裁員潮」還是區塊鏈世界的爆發與沉寂,都在提醒我們:世代在變,工作與財務安全不再有絕對保障。本文透過一位主講人——曾在半導體大廠任職工程師、經歷過人事「大改造」、最終投入區塊鏈與自媒體領域的現身說法,帶大家一窺他如何走過這段轉折,並思考在「新金融時代」中,我們能做哪些準備與嘗試。


一、大公司不是終點:

工程師被「大禮包」資遣的震撼教育

主講人本科、研究所都修讀工程領域,畢業後順利進入知名半導體公司(美光),在產線、測試與供應鏈管理都累積了豐富經驗。或許很多人認為「大型科技公司」意味著高薪、穩定與長久,但他卻在兩年多後面臨「人事成本優化」。

  • 非績效決定去留,而是以部門預算、成本來衡量誰該被資遣。

  • 當天突然被通知、帶離辦公室,電腦鎖定、保全陪同打包。

  • 留下來的同事人手不足,工作量成倍增。

他拿著所謂的「大禮包」(資遣費),既感慨又鬆了一口氣:「原來大公司也不能一勞永逸。」 這段衝擊讓他開始思考:人生下半場,如果公司和產業都不保證長久,該如何面對下一步?


二、投入區塊鏈與社群:

從投資科普到自媒體實況的跨界嘗試

在半導體工作時,他就對加密貨幣投資產生興趣,一邊上班一邊研究市場佈局。後來有了裁員空檔,他加深探索區塊鏈領域,並發現自己喜歡在社群互動與實況直播中分享知識和經驗。

1. 社群管理初體驗:

他最早從某電競平台的區塊鏈專案開始,協助管理社群、發放NFT與周邊福利(如滑鼠墊)。在那個流量與熱情匯集的世界裡,讓他見識到「幣圈」的狂熱、生態模式和高風險。

  • 轉型為供鏈專案後,卻遇到老闆跑路,項目失敗。這讓他看見:「很多區塊鏈新創,爆發力大,但夭折率也高,必須衡量風險與真實落地價值。」

2. 實況與個人IP的萌芽:

與 YouTuber 共同創辦每週直播節目,談投資理財、靈性成長、工程師職涯、情緒管理等多元主題,一做就是兩年。

  • 喜歡透過「直播」即時與觀眾互動,解答問題。

  • 藉此建立個人品牌,並不斷輸出內容來鍛鍊自己觀點的系統化

這段日子,他在新金融、投資佈局與自媒體之間來回穿梭,也從參與各種區塊鏈項目、社群合作裡學到:風險要分散,資源要整合,並且永遠留意詐騙與跑路風險


三、面對新金融:

中心化 vs 去中心化的思維重塑

講到區塊鏈,免不了提到「去中心化」(DeFi、去中心化交易所等)與現有的「中心化」(傳統銀行、中心化交易所)之爭。

  • 中心化:有金融監管、客服支援,交易有審核,失誤尚可求助,但束縛更多。

  • 去中心化:自由度高,但一旦私鑰弄丟或授權錯誤,資金直接消失、無處申訴。

然而他認為:「不會有人完全取代誰」,中心化與去中心化長期並存才是常態。例如:

  • 用銀行定存或房地產做低風險資產;

  • 用加密貨幣或區塊鏈新創做高風險嘗試。

關鍵在於「分散投資」,以及學會**「只用自己能承擔的閒錢」**來操作高風險投資。


四、從學生到職場:

自我探索與培養金融基礎同樣重要

他常被問:「身為大學生,我又沒多少錢,如何開始理財或佈局?」他的建議是:

1. 先了解自己:

  • 提到「人類圖(Human Design)」、MBTI、或其他自我探索方式,認清自己的天賦與特質。

  • 別被「創業才算成功」「當主管才叫厲害」等刻板成功學綁住。有些人適合規劃性工作,有些人適合帶領創意;適合哪一條路,需要深度自我覺察

2. 信用與資產配置概念:

  • 剛成年的學生或新鮮人,建議辦理信用卡並正常使用、按時繳款,累積良好信用紀錄。未來貸款、房貸、創業融資都需要這些紀錄。

  • 就算只有父母給的生活費或兼職收入,也能從記帳與小額定存開始,提早感受資產管理。

  • 維持「低風險、中風險、高風險」多層次配置,一旦某個部分失利,不至於全軍覆沒。


五、閱讀與學習:

跳著看 vs 從頭看,沒有絕對的對錯

主講人也分享了自己閱讀上的思維轉變:

  1. 過去:喜歡「拿起書就翻開任意一頁」,只讀片段,再和自己的經驗呼應。這能快速獲取靈感,但容易失去全局脈絡。

  2. 現在:嘗試「從頭到尾完整讀完」一部作品,了解作者整體架構後再做批判和連結。

這種對「閱讀方式」的反思,反映到投資、技術研究等領域也是如此:

  • 不能只聽片面KOL意見,要跨多個管道交叉驗證,或完整研讀白皮書、研究報告。

  • 在面對高風險、高噪音的區塊鏈市場,資訊的完整度比碎片訊息更關鍵。


六、礦機與技術門檻:

不懂硬體部署,投資需三思

部分人會考慮買礦機、部署伺服器挖幣,但主講人提醒:

  • 單一幣種若崩盤或項目放棄,你手上的礦機可能立刻變廢鐵。

  • 有些人採用顯卡挖多幣,算是分散風險,但仍然得面臨硬體成本、電費與折舊。

  • 若對技術原理或區塊鏈生態了解不深,礦機投資往往門檻高、變數大。有時直接買幣或參與其他產品,反而更靈活。


「自我覺察 + 分散風險 + 持續輸出」,在動盪中找準位置

這位主講人以自身經歷——從知名半導體公司被裁員,到轉投區塊鏈與自媒體,屢次見證「科技產業、金融世界的變動與無常」。走到今日,他總結出幾個關鍵心法:

  1. 自我定位:先認識自己的性格與強項,再決定要做哪種工作模式、投資策略;做真正適合並能發揮的事。

  2. 風險分散:無論是傳統金融(房地產、股市)或區塊鏈產品,都有其優缺點。採取多元配置,別把所有籌碼壓在單一領域。

  3. 情緒與心態管理:看到幣圈有人一天暴富,也可能瞬間歸零;大公司看似安穩也能一夕裁員。持續保持冷靜與學習,遠比盲目跟風來得重要。

  4. 價值輸出與社群經營:透過直播、部落格、社群互動,讓自己的思考邏輯與專業能被看見。輸出本身就是內化與深耕的過程。

在這個傳統金融與區塊鏈並存、所有行業都快速迭代的時代,不要幻想有絕對的「安全」或「捷徑」。重要的是:

  • 不斷透過學習與實踐,找尋與自己契合的賽道;

  • 面臨新的機會或挑戰時,能審慎評估、自我負責;

  • 不吝與人分享、交流,形成良性的生態圈與人脈。

或許,這才是主講人想帶給我們的最大啟發:「走出被動安逸的舒適圈,積極嘗試並成為自己生命的主人。」

留言

熱門文章